无忌资深汪大壮老师去年的帖子,任何时候都是很有教益的。原贴在此,转抄如下。
近来坛子里关于幻灯的话题又兴盛起来,大有流毒四溢之势。搞得我也按耐不住,跟着唠叨几句。不过,放火的同时,也泼点冷水,让头脑过热的弟兄稍微凉一凉,别糊里糊涂地烧钱。
一、关于幻灯机:
首先,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事实:幻灯机其实上是非常简单的东西。罩子下面无非是变压器、电动机、风扇、灯泡和反光罩、隔热玻璃、推拉杆和过片齿轮,以及镜头,这几样简单东西。讲究一点的,还有过热保护器和检测胶片位置的电路(即所谓的自动对焦,你可别顾名思义地把它等同于相机的自动对焦,这个可简单多了。详见http://forum.cameraunion.net/forum/showthread.php?threadid=142927)。
以上这几样,无论是单个器件还是其组合方式,都已经非常成熟,甚至没有多大改进的余地或者说是必要。所以,对这玩意一定先破除神秘感和迷信思想。
清楚这一点,我们就不难明白:虽然市场上常见的品牌看起来不少:辉达、莱卡、禄来、金曼、百灵,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威达,等等。可实际上,就同一规格产品来讲,即使不说它们完全相同的话,至少也是大同小异。唯一稍有例外的就是柯达,它是所谓重力进片,没有推拉杆,除此之外,和别家也没什么区别。我甚至怀疑(仅仅是怀疑),它们中的许多,根本就都是找同一家工厂代工的,或者,它们的部件都是来自同一厂商。因此,我个人以为,在以上这些著名品牌的相同规格产品之间,进行过多、过细比较的意义不大,凭着价钱和你看谁顺眼,随便拿一个都不会错。如果对莱卡或禄来的镜头很迷信,就选它俩中的一个好了。
有时,我们若有机会同时比较,的确会看到一架幻灯机明显不如另一架:色彩闷,反差弱,甚至色温过低。这时,别急着下谁比谁强的结论。如果不是镜头太脏的话,问题多半出在灯泡的老化上,彼此调换一下灯泡,很可能就是另一个结论了。说句偏激点的话:两架著名品牌幻灯机之间的差别,恐怕未必就比两只灯泡之间的差距大。因为正是灯泡主要决定着幻灯机的亮度和色温。偏偏这些幻灯机上的灯泡没有一个是自己造的,它们不是飞利普,就是欧斯朗。从这也不难看出,这些幻灯机实在差别不大。
关于规格:
在120与135之间,99.9%的人是用135幻灯机的。不仅仅是因为用120相机的人就少,或者120幻灯机太、太贵了,更主要的是因为用120相机的人,他们拍片的目的极少是为了放幻灯的。所以,我们这里只谈135幻灯机。
135幻灯机常见的规格,按灯泡功率分,有150和250(300)两种。前者150W,后者250W或300W。当然,后者亮许多,但价格也贵一倍以上。如果不是在礼堂或广场上放的话,150就足够了。即便你真买了250,在家里放时,也得调到半光档上。呵呵!何必呢?
所谓暖光和冷光:
这里的冷暖,不是指色温,而是实实在在的温度。事实上,现在幻灯机所用的灯泡,都是卤素灯,如果说色温,肯定都远远低于白光的标准—— 5500K,只是人眼(不是风眼噢)的适应能力极强,所以我们看片时不会觉得发黄。说到这儿,不妨插一句:各位仔细想想,花巨大的代价,买所谓标准色温的看片灯箱,是否值得?如果你是搞印刷的,另当别论。刚刚看到,那位著名的“猴子”老先生,也曾在这件事上被心满意足地欺骗了很多年——以为高价买来的看片灯箱是标准色温,其实只是地道的日光灯。可见经验再老到的眼睛,“宽容度”也是满大的。
话扯远了,回归正题。由于卤素灯发热很厉害,如果不采取措施,长时间放映时,别说对片子不利,甚至对幻灯机本身也是严重威胁。对于功率不大的灯泡,还可以靠风扇降温,而对于功率大的灯泡,仅靠风扇已经不行了,于是人们在灯泡本身上打主意,这就是所谓的冷光源。由于学识所限,我不知道这种灯泡到底采用了什么新技术,这对用家似乎也不太重要。我只知道,这种灯泡大大提高了发光效率,也因此相对减少了发热。但它仍然是卤素灯的一种,并不真冷。可不要把它混同于家里照明的节能灯之类的东西。依照惯例,新技术的采用,使温度降下来一点的同时,也使价格涨上去一大块。也许是为了不让用家太难接受吧,这种冷光源一般只用在250W以上的幻灯机上,150W以下的,还是普通的卤素灯泡。说了半天,你如果只买150幻灯机的话,就大可不必为光源的冷热非周折了。
二、关于片框选择:
无非是纸框和塑料框两种。纸框当然便宜,但我劝你千万别用,否则,掉不完的纸毛将是你永远的烦恼。我可是吃过亏的。不过,也有例外,去年一个远在美国的MM(就是被我毒害,曾不幸买了国产幻灯机的那位)带回一些幻灯片,我发现那些印着柯打字样的纸框,质量很好,绝无掉毛之虑。只是这个福你在国内是享不到的。
塑料框种类也不少,我自己现在手里就有4种,但这里我只推荐两种——没钱人用的和有钱人用的。
没钱自然喜欢便宜的。市面上最便宜的塑料框,就是那种国产灰色单片的。背面有开口,剪好的片子往里一插就好,很方便。我自己目前用的绝大多数就是这个。已经熟练到从剪片到装框,根本不用手套,丝毫碰不到画面。也只有这种片框才提供了这样的可能。这种片框的好处除了方便,就是便宜,在五棵松大约只要 28元/百片,比我过去用的纸框每片只贵不到8分钱。我相信还有人能拿到更低的价格。这种片框的优点是两个,缺点不多不少,也是两个:第一,由于是插槽式,只固定住片子的两个长边,因此,遇到不平整的片子,无法让它完全服帖。其结果,往往会产生放映时整个画面不能同时聚焦的尴尬局面(中间清楚,四周模糊,反之亦然);第二,由于插槽部位稍薄,放映时,在强烈灯光透射下,会在画面以外隐约看到胶片齿孔。其实这倒无所谓,有点别扭而已,真要命的是前一条。不过,只要想到除了双面玻璃框以外,其他片框也都难以避免这个问题,你心里也许就平衡许多了。
如果真的有钱或敢花钱,不二之选就是金皮(GEPE,港式译法叫“姿彩”)。这几乎是最完美的片框了:不但有双面防牛顿环玻璃,而且有双面金属压片,除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片子的平顺,还能提供额外的导热功能,减少片子受热变形的可能,此外,四周的密封槽,在起到咬合作用的同时,也避免了外界尘土的侵入。除了贵,我实在想不出它有什么缺点了。当然,装起片来,确实没有上面的那种方便快捷,不过这没什么好抱怨的,绝大多数片框都是这个装法。这玩意在五棵松的价格是55元/20片,合275元/百片。比上面的贵了10倍。想想吧,这鞍子都贵过马啦。反正我是既爱它,更爱钱,折中的结果是咬牙跺脚地进一小部分,先把自己最喜欢的片子装起来。
购买片框时,还须分清机装片和手装片。前者是给专门的装片机准备的,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很难用来手工装片。当然了,上面推荐的两种,都是手装的。
三、关于屏幕:
说起来屏幕也算是五花八门,种类繁多,但与幻灯有关,并且可以买到的大概也就三种:塑料灰幕、玻璃珠幕和普通白幕。其中,前两种更为常见。
玻璃珠幕是在布质基底上涂以微小的玻璃珠而成,具有反光率高,影像细腻、清晰且色彩饱和度高等优点,个人认为是放映幻灯的首选。有人认为,玻璃珠幕存在视角稍窄的缺点。在理论上讲,的确是这样,但在实际使用中,则完全没有多虑的必要。我在一些很宽阔的地方看过玻璃珠幕的放映,有时视角远远超出理论视角,但并没有图象质量明显下降的感觉。若是在家里用,则更是毫无问题。我还没见过谁家有如此宽阔的客厅,即便有,除非存心跟自己找别扭,谁又会坐那么偏呢?
现在,那种银灰色的塑料幕布也很流行,这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厂商随幻灯机、投影仪的附送。有人对灰幕的特点并不了解,而盲目推崇它。事实上,灰幕是一种为了能在有环境光干扰时放映,而不得不在反光率和反差上作出妥协的产物。这才是人们发明灰幕的原因。由于反光率较低,可以多少降低环境光的干扰,因此,灰幕比较适合在相对较亮的地方放映。厂商们会说它可以在白天的室内放映。这倒也不全是谎话,这种情况下,影像的确是有,只是所谓图象质量就别妄想了。因此,如果你不得不经常在比较亮的地方放映,比如白天的办公室,那你的确应该考虑买灰幕,否则,还是算了吧。告诉你一个简单的事实:这些年,我看过一些影像业厂商,如富士、柯达、哈苏的幻灯放映,而他们中没有一家会使用灰幕!这些影像行业的巨人不比你我傻吧?这回你明白啦?
另外,根据我自己所见到的情况,我始终认为,屏幕国产的就完全可以了,进口的没什么明显优势,并且价格昂贵。除非你给公家买,并且肯定能拿到回扣,否则,我劝你还是别给奸商白做那个贡献了。
四、关于观片放大镜:
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花好几百,甚至一两千去买一只放大镜,然后,眯着一只眼睛来看幻灯片,却不肯买一架便宜得多的幻灯机?要知道,设计生产反转片只有两个目的,一是放幻灯,二是制版印刷。而对于我们影友,显然只有放幻灯,才是幻灯片唯一的真正用途。那怕是不到200元的俄罗斯简易幻灯机,用来欣赏幻灯片,都要强于比它昂贵数倍的放大镜。而放大镜,西蒙1960说的好:只是用来选片的工具,而不是最终欣赏的手段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会知道在选片工具上费太多的钱,实在是不值得;而拿着放大镜和灯箱看幻灯片,则很有些拿手段当目的的味道了。
那些昂贵的放大镜,主要是为这样的人准备的:他们早已经武装到牙齿,可偏偏还是有那么点闲钱,实在是没处可花了,怎么办?这时,就不妨考虑一下,来只莱卡放大镜了。最好的例子还是西蒙1960,莱卡相机、禄来幻灯机、苹果笔记本、投影仪,都置办齐了,每张片子也都穿上“金皮”了,甚至连数码都莱卡了,他要是不添只莱卡放大镜,简直是天理难容了。而我等任重道远之人,80人民币的,就很奢侈啦。
观片灯箱道理一样,就不废话了。罗嗦半天,也该睡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