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转了wataloon的《因为旁轴》,在这个dd的刺激下看了那部《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》,总体感觉尚可。


Gwyneth女士确实有着一种与时代不相称的韵味,被人称为“21世纪的Grace Kelly”不完全是瞎掰。剧情就不去说了,总之是比“从前有座山”还要老的老套。另外字幕堪比当年的枪版魔戒。Gwyneth拿的那个小旁轴倒是真的诱人啊。。。

嗯,接着我要用一幅pp的说明来说说对旁轴的感觉。

这幅片子是上次去英西拍的,原片在这里,编号是d20——也就是整个拍摄中的倒数第二张(跟Gwyneth小姐shoot ground的悲惨遭遇比起来,我的倒数第二张好多了。。。)。

按照我原来贴过的图片评论Rule of Thumb,可以简单评价如下:

1.吸引我的第一注意力的,是不是照片的主体?
走动中的老农,应该是主体。

2.吸引我眼神的是什么?
老农的双手,还有看上去比较新的铲子。

3.我的眼睛下一步要看什么?为什么?
找牛和老农之间的绳子,因为这是画面两端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。

4.主体聚焦和曝光正确吗?如果不是,有没有理由要虚焦,在这幅照片里这样做是否有必要?
老农的曝光准确,但是由于快门较低,动作中的老农有些虚。能够得到“他在走出画面”的感受,这种效果会好于用高速快门凝固住的景象,因为这里主题的运动并不具备高速运动凝固带来的冲击力。

5.背景聚焦清楚吗?曝光正确吗?如果没有,对这幅作品时有利还是不利?
背景聚焦清晰,曝光准确。

6.主体和背景的颜色看上去自然吗?如果不自然,对照片有利还是不利?
颜色自然。

7.照片看上去很平还是有些(景)深度?真实吗?不真实的话,对照片有利还是不利?
景深比较真实,牛后面的小路有一定的延展的视觉效果,是远景和近景之间的衔接。

8.主体在照片中的位置是不是特别吸引人,或者这样构图分散了你的注意力?总的来说,这样构图对照片有什么样的影响?
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醒目的,但是如果能够整个画面向左移一点就会更加完整和平衡。

9.图片所要表达的或是要冲击的表现出来了吗?
基本表现出来(如果是1-5分,我想可以是3到3.5)。

10.照片剪裁的宽些或者紧些有没有帮助?拍摄角度不同会不会有帮助?
没有裁剪,也看不出裁剪的必要。

11.你的评论能否给原作者一些特别的反馈,帮助他提高作品质量?
N/A(我不知道,也许有点帮助吧。。。)。

当时正在考虑最后两张底片如何使用的我,看到远处有老人牵着牛过来,本想等他们走过我身后的拱桥时再照,当他们经过我身边时,我突然觉得那种想法十分的俗气——而在我面前的这座泥砖房是个很好的背景,然后我立刻半蹲,以很快的速度取了一下景,往回转了一点点对焦环,就照了,记得大概的参数是:f8,1/15s,景深大约是3m到无穷远(超焦距),当时就感觉老农太接近取景框的边缘了,但是一来他们已经走过去了,二来底片计数上赫然的“1”太有威慑力了,就没有照第二张。

旁轴的优势?轻便,手动对焦(是的!),明亮宽大的取景器,还有Xpan的宽幅扩展了不一样的视野。。。还有,最重要的,不知道为啥,我拿着EOS的时候觉得我拿着一个工具,像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一样好玩,而拿着Xpan的时候,它基本上没啥可玩的东西,只有取景器里看到的东西,有着魔力般的效果。这个是不是叫做“创作的冲动”啊。。。

比较喜欢这张照片中的抓拍感觉。

引用莱卡的一句口号:
“如果你能看到,你便能拍到。但是学会如何看到,也许要再花很久的时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