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帮助肥仔试验了半天的闪光测光(倒霉的肥仔似乎遇到了某台不太正常的机器)。顺便找了些关于Minolta的闪光测光的资料。

和Canon的E-TTL II似乎是大同小异,Minolta官方的具体描述如下:

TTL闪光测光:
为了使被摄主体正确曝光,由相机自动决定闪光灯的发光量,即为TTL闪光测光。

ADI(高级距离积分,好cool的名字)闪光测光:
ADI闪光测光是在TTL闪光测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,在利用被摄主体的距离信息的同时,在开始摄影前的一瞬间,先让闪光灯发光(预闪光)、对反射光进行测光,将测光结果运用到闪光测光运算中。可以实现不受被摄主体反射率影响的准确的闪光测光。

P-TTL闪光测光:
与ADI闪光测光一样,在摄影之前的一瞬间进行预闪光,但是不考虑被摄主体的距离信息。
(以下十分重要)在以下的场合,如果进行ADI闪光测光将无法得到准确的距离信息,因此,要设置为P-TTL闪光测光:

* 闪光灯的发光部装有散光器或宽面板的场合。
* 使用关系到曝光倍数的滤光镜(ND)的场合。
* 使用近距镜头的场合。

所以P-TTL大致上相当于Canon的E-TTL,而ADI大致相当于Canon的E-TTL II。但是M记不像C那么无耻,一味的吹嘘带距离信息的TTL的nb,而其实这两种模式是各有适用场合的。

p.s. 顺便扫了扫官网的FAQ,知道了所谓的CxProcess引擎的意思是“透明感(C=Clear)和杰出图像(x=Excellent)”。